2016年2月20日 星期六

[ 筆記 ] 藝術史心理學 - 人的完整性

藉由藝術史的脈絡認識人,
藉由藝術史的脈絡認識美,
瞭解人如何認識美,
瞭解人如何經由美來認識人,
進而認識了他自己。


1. 韌性勝過能力 Resilience over strength
2. 拉力勝過推力 Pull over push
3. 冒險勝過守成 Risk over safety
4. 整合勝過分析 Systems over objects
5. 方向勝過計劃 Compasses over maps
6. 實踐勝過理論 Practice over theory
7. 挑戰勝過服從 Disobedience over compliance
8. 前瞻勝過預測 Emergence over authority
9. 學習勝過教育 Learning over education

按:私以為受教育不等於受訓練,雖然這樣的說法在現今的台灣仍然政治不正確。

MIT Media Lab 伊藤穰一 《擁抱未來世界的九個原則》



本系列課程的近程目標是建立學生基本的藝術史素養,培養嚴肅而細膩的審美態度及訓練同學對不同時代與地域的藝術敏感度,遠程目標是激發人對追求美、真理與自由的渴望,雖然以時代為經緯貫穿課程,但與一般藝術史不同的是在回顧西洋美術史的同時,著重於『人』而非物的分析。


本課程的外顯目的在於建立修課同學基本的藝術史素養(literacy)、訓練同學對不同時代與地域的藝術表現手法及內容之敏感度、以及最重要地─培養同學深刻的藝術感動經驗。
至於內隱的目的,則是藉由美感的召喚,邀請同學體驗超越俗世經驗之外的人的完整性。

雖然以時代為經緯貫穿課程,但是與一般藝術史的課程所不同的是:本課程在回顧西洋美術史中各個階段的發展特色的過程中,著重的是人(不管是創作者或欣賞者),而不是物的分析。修課的同學所必備的條件是:(1)能夠被美的事物所感動的能力;(2)珍惜這種能力的態度;以及(3)預備將這種感動能力深刻化的意願。


上古篇

1. 史前藝術與洞窟壁畫—藝術創作的驅動力、人類意識的甦醒
2. 西亞文明—攻擊性與創造力
兩河流域(蘇美、巴比倫、亞述)
安那托利亞高原(西台)
伊朗高原(埃蘭、古波斯)
阿富汗高原(月氏、大夏)
3. 埃及文明
平面藝術、立體造形、建築
4. 愛琴文明(錫克拉底斯 克里特 麥錫尼)
5. 希臘文明—理想美的心理基礎
雕刻、瓶畫、建築
6. 羅馬文明—為何設計在羅馬誕生?工藝美的偶發或必然性
雕刻、繪畫、建築、馬賽克、玻璃

中古篇

1. 古典時代的尾聲與中世紀綜覽,基督教的興起,公元5世紀前的基督教與早期基督教藝術
2. 偉哉拜占庭,東方或希臘基督教傳統,拜占庭帝國的建築、壁畫與馬賽克藝術
3. 大拜占庭文化圈,由拜占庭到俄羅斯
4. 席捲歐亞大陸的流動生命,遊牧民族藝術系列
凱爾特民族,神話與藝術
賽西亞藝術
日耳曼神話與藝術
維京傳奇
5. 日耳曼法蘭克王國、卡洛琳京王朝的文藝復興、神聖羅馬帝國
6. 伊斯蘭藝術
7. 修院傳統與仿羅馬藝術
8. 封建制度的興起、天主教與東正教的決裂、十字軍東征—離奇的分裂與融合
8. 巴黎的崛起,歌德式大教堂,石頭作的聖經
9. 歌德式藝術
10. 英國,由仿羅馬到歌德
11. 中世紀雕刻之美—藝術創作與集體意識
12. 中世紀冊頁之美
13. 工藝美術
14. 國際歌德風格,望向文藝復興之路
15. 歐洲其他地區的發展

近代篇

1. 中世紀末期文藝復興初期,這是怎樣的十字路口
2. 文藝復興人的時代,天才的秘密,是天才還是秘密—造就天才的環境因素
3. 佛羅倫斯的新柏拉圖主義、盛期與後期文藝復興
4. 威尼斯畫派與矯飾主義
5. 北歐文藝復興、低地地區藝術,精神性藝術
6. 十七世紀,荷蘭繪畫的黃金百年—內在與外在的觀察力
7. 擲地有聲的巴洛克,主題與變奏
8. 卡拉瓦喬的傳統與永遠的林布蘭,林布蘭與狐狸
9. 啓蒙時代的樂觀幻覺,洛可可與法國傳統,快樂的層次
10. 從古典到浪漫,規範與自由的相互依存性
11. 英國繪畫傳統—文學的繪畫
12. 文章是案頭山水,山水是大塊文章—看風景的不同方式
13. 光、影、空氣—何謂靈光
14. 社會與自然寫實主義,托爾斯泰的餘暉
15. 新階級波西米雅人,每個人心中的嬉皮

十八世紀,洛可可、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寫實主義、巴比松畫派—繪畫中的理性與感性
十九世紀,俄羅斯寫實主義、法蘭西學院、巴黎畫派—嚴肅與非嚴肅的寫實
十九世紀上半頁─新古典、寫實與浪漫
十九世紀下半頁─印象與後印象
二十世紀上半頁─衝擊、樂觀到悲劇的誕生
二十世紀下半頁─幻滅、對立到生機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