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日 星期三

[ 泰國 ] 南奔 Lamphun - 哈里奔差舍利佛寺

Wat Phrathat Hariphunchai Woramahawihan (วัดพระ ธาตุหริภุญชัย วรมหาวิหาร)
哈里奔差舍利佛寺 ★★★★★ 20฿

□ 四月(農)_哈里奔差節 Phrathat Hariphunchai Bathing Festival
□ 九月(農)_傣永彩色竹竿節 Salak Yom Festival



哈里奔差寺位於南奔古城的正中央,原先為王國的皇宮與政教中心,是南奔最負盛名的寺廟,由於歷代數次修建,所以寺內有著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1044年國王Athitayarat 大興土木改建王宮遺址,而寺廟於1443年由蘭納國王Tilokarat 進行大規模翻修,沖淡原先的陀羅缽地風格,將蘭納元素注入建築裡,不僅僅是外觀設計,寺院範圍也不斷拓展,舍利佛塔始建於897年,作為泰北第一個供奉佛陀舍利的佛塔,這裡也是生肖本命年屬雞的舍利佛塔,除了佛祖的頭髮,還包括頭蓋骨、胸骨與手指骨,種類豐富是全國之冠,其中的髮舍利已被廟方存放於一旁的寶船中供人祭拜。傳聞佛陀曾到此地托缽,而村民以訶梨勒果供養,佛陀吃完以後將果核種下,預言未來會有人來此興建聚落和佛塔,後來這個村莊命名為哈里奔差,有吃下訶梨勒果的意思。



▹ 仙草奶凍 Chao Kuoy Mookdaa เฉาก๊วยมุกดา ☆ ☆
停車場旁邊有好幾家小攤販,其中比較推薦的是這家仙草奶凍(因為看到很多人排隊),偶爾換換口味,跟泰式奶茶一樣都加很多冰,說實在不加冰塊也真的太甜,我覺得來泰國應該學一下半糖少冰怎麼說~拿著沒有加蓋的仙草奶凍到一旁看刮刮樂,原本想刮個幾百銖銖,沒想到是一張一百的樂透彩券,問一下開獎日期一個月才兩次,買了還怕忘記咧!



◊ 石拱門 Sum Pratu
位於寺廟正前方是有著三層尖頂的拱門,白色拱門乍看之下有著高棉堆疊塔身與緬甸蒲甘的尖頂,石門上精美的雕刻則是三佛齊時期的風格,寺廟面向東方,強烈建議上午前往,當陽光灑落在純白拱門與赭紅石獅之上,會有一種寧靜祥和的感覺。



◊ 大殿 Viharn Luang
蘭納式的三層飛簷向兩旁迅速壓低伸展,陡坡大舉折的多疊組合歇山頂、白色柱子上以金色迦樓羅與大雁鋪張、山牆則以鏤空花草鎏金、屋面為紅綠兩色剪邊赤陶魚鱗瓦,正脊兩端的燕尾翹脊與兩側的飛簷上揚,多層次的屋面有層層飛升之勢,形成鮮明的節奏感,現在看到的1923年重建的大殿,舊的大殿在1915年被風暴摧毀了(1514年興建的蘭納風格)。





按:拉達那哥辛Rattanakosin古語為寶石的意思,目前的泰國王室卻克里王朝遷都於曼谷的拉達那哥辛區,故曼谷的藝術風格命名為拉達那哥辛風格,融合泰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藝術的元素,從早期的簡單樸素到後期的裝飾華麗,逐漸失去古典的神韻氣質,而後期出現了大量的寫實壁畫,有別於西方繪畫的透視感,泰國利用鮮明的色彩以標示出重要的人物和場景。

◊ 迴廊 Viharn Kod / Rabiang Khot
大概七八座納佛小殿分佈在寺院西側,裡面有臥佛、坐佛、立佛以及長得很搞笑的彌勒佛,沿著迴廊可以看到星期佛和歷代的佛像雕刻,還有來自清邁的復刻腳印,相傳佛足的大小是可以隨各人的福量大小呈現不同長短,另有一說是拘留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和釋迦牟尼佛等現今的賢劫四佛。



◊ 舍利佛塔 Phra Borommathat Hariphunchai พระบรมธาตุหริภุญชัย
早先由國王Athitayarat 興建的佛塔是托羅缽地樣式,仿造姜提威寺的方尖佛塔外觀,又暱稱為國王佛塔,直到被孟萊王併吞以後才改為斯里蘭卡的鐘型塔頂;目前看到的舍利佛塔是1443年蘭納國王Tilokarat 所修建的,整合了緬甸蒲甘風格的鋸齒方形底座,以及斯里蘭卡的鐘型塔頂,形成日後流傳在泰北地區的蘭納式佛塔原型。泰國對待古蹟的方式,尤其是香火不斷的信仰中心,佛塔必定金光閃閃,不然就是純白無瑕,根據博物館藏照片,蘭納時期保留下來的佛塔主體為大理石磚,1930年由泰北高僧Khuba Siwichai 帶領團隊進行整建,並以貼金方式讓佛塔成金,塔刹尖頂上的七層寶傘則是純金打造重約6.5kg。

高46m的佛塔頂部為鐘塔型,三個鐘環逐漸放大成飽滿塔身,每個鐘環可再細分三個層次,總共九層,塔身向下壓縮成方形基座,堆疊層次也是三層,並可從中再細分三層次,一樣多達到九層,象徵圓滿。邊長25米的基座四個角落各切割出七個尖角,尖角向上飛揚,上面掛有小鈴鐺,讓沉穩的主體帶著輕盈姿態,整座佛塔呈現一種繁複卻精緻的美感,可說是蘭納佛塔的教科書。

我們繞著佛塔三圈念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回來看到一位阿婆在跟我們的拖鞋講話,有點惶恐地穿上鞋子詢問是不是做錯了什麼,阿婆瞅了我們一眼,眼神渙散的看著地上,婆婆個子不高而且駝背,從頭到尾只看了我們這一眼,後來不停重複的用手勢表示她背痛、肚子痛又想吐,看了很久才發現她是年紀大、肚子又餓想吃飯,有沒有零錢給她... 我們還在討論她是不是在跟好兄弟說話,跟她搖搖手說不懂泰文就離開了,她仍舊盯著我們的背影喃喃自語,好險事後從旁邊偷看她還有跟其他人搭訕。



▹ 須彌山模型 Khao Phra Sumen Model เขาพระสุเมรุ จำลอง
佛塔前方有一座貼滿金箔的青銅模型,佛教主張宇宙是由小千、中千輾轉集成的大千世界,而世間有無數無量的佛,所以有無數無量個三千世界,世界正中央就是須彌山,也是一切萬物的中心。由金、銀、琉璃和水晶等四寶構成,又稱妙光山,傳說須彌山周圍有鹹海環繞,海上有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最早可能是以喜馬拉雅山為原型,佛塔、寺廟建築甚至壁畫主題,只要有層次堆疊的,大多以七層來隱喻須彌山。

◊ 金頂佛塔 Phra Suwannachedi พระสุวรรณเจดีย / Pathumwadi Chedi ปทุมวดีเจดีย์
意指金色的佛塔,由於是1064年國王Athitayarat 為了紀念皇后Pathumwadi 所建,又暱稱為皇后佛塔,五階方塔立於三層磚造底座上,每層有三個拱形佛龕,表層敷上灰泥,並在頂部豎立貼金尖頂,不禁讓人聯想到方尖碑,仿造姜提威寺的方尖佛塔外觀,這樣的造型最早源自印度菩提迦耶的摩訶菩提寺的正覺大塔。



▹ 帕苯佛 Phra Peim พระเปิม
雖然多數佛龕裡的佛像佚失,石雕的帕苯佛目前仍放在佛塔前面,不確定之前是埋在佛塔裡面還是置於佛龕上,不過那個大小看起來應該塞不進去,下方刻有托羅缽地文,與蘭納古文看似相像卻又截然不同。而以其形象的佛牌數量跟帕空差不多,但尺寸相當於帕空的兩三倍、佛像臉型也較為寬大,看起來像個胖呆和尚,早期的佛牌並不會佩戴在身上,而是供在廟裡或是埋在佛塔下,直到二戰時期擔心寺廟受到波及,許多信眾紛紛去廟內將佛牌請出來,自然而然就佩帶在身上以祈求平安。



◊ 瘦長佛塔 Chedi Chiang Yan เจดีย์เชียงยัน / Chedi Chiang Yuen เจดีย์เชียงยืน
位於寺廟北邊側門外的學校停車場,很容易被忽略的地點,最初也是由國王Athitayarat 興建、蘭納國王Tilokkarat 修建成現在的樣子,矩形塔身的四個角各有一座小塔,正中央是斯里蘭卡的鐘形佛塔,剝落的灰泥隱約可以看見塔頂的蓮座(有點像牡蠣殼),原本在佛塔的四面都安置了佛像,這種五塔尖的樣式目前可在清盛與素可泰看到。

◊ 鐘鼓樓 Ho Rakang
朱紅的樓閣與大殿另一邊的藏經閣相應,大銅鑼在1860年由清邁的帕辛寺鑄造,比鐘樓本身的年代還早,號稱是當時最大的銅鑼,旁邊還有小小的奉納箱,我們在這玩了好一陣子。





◊ 藏經閣 Ho Trai
藏有經律論三藏的巴利文經典,大約是1500年左右蘭納國王下令刻寫,全藏420函共計85000片貝葉經版,現已置於國家博物館,藏經閣底層為漆上朱漆的敷泥磚造高臺、上層為髹漆妝金的木雕建築,分別由獅子和那伽護法,離地三公尺的樓閣用以防範水患與蟲蟻飳蝕,平常不對外開放,外型與清邁帕辛寺與清曼寺的藏經閣相似,均為蘭納王國的典型,側面的鋸齒狀的風簷雕刻精美,加上屋頂尖尖的錫片裝飾,不難看出建築的重要性。



按:三藏Tripitaka 即包含經律綸三種類別的法典,又稱為大藏經Canon,泛指一切佛教經典,可分為漢文、藏文、巴利文三大體系,漢文被轉翻成日文和西夏文;藏文則被翻譯成蒙文、滿文;南傳大藏經另有泰文、緬文等譯本,而原始的僧伽羅文本已佚失。

釋迦牟尼入滅後三個月,由摩訶迦葉於王舍城七葉窟主持了第一次結集(又稱五百結集)、阿難陀背誦出經藏Sutra、優波離背誦出律藏Vinaya、十大弟子背誦出論藏Abhidharma,未參加的弟子則舉行了窟外結集;佛滅後百年,由耶舍於毘舍離主持了第二次結集(又稱七百結集),做出了十事非法的決議,當地的僧團不滿,自行集合萬人舉行大結集,此後東西部僧團對待戒律執行的不同態度,導致了日後佛教的根本分裂:西部僧團成立上座部,上座部重律,認為古代所制戒律的一切內容都不能改變;而東部僧團成立大眾部,大眾部重法,認為佛陀的律法要因時制宜,在不捨小小戒的前提下,可以不捉金錢戒及賣買戒等細節。

而佛滅後235年由阿育王召集的第三次結集,遣散了外道並派遣僧侶到各地傳教,其中包含了斯里蘭卡、喀什米爾、犍陀羅及希臘化時代的西亞地區,此次結集是佛教向印度全境和境外傳播的基礎,斯里蘭卡的宗派演變成東南亞的南傳佛教、喀什米爾的宗派對藏傳佛教產生深遠的影響、中亞的犍陀羅及後來的貴霜則對北傳佛教有著重大貢獻;第四次的結集已經分南北地域舉行,北邊的貴霜王國對梵文經典的翻譯使得大乘佛教產生雛型、南邊的斯里蘭卡則將僧伽羅文的三藏刻寫在貝葉上成書,直到五世紀北印度菩提迦耶的覺音翻譯三藏經典並以巴利文注疏,才形成現在上座部佛教的原型。

近代則是於1871年及1954年於緬甸分別展開第五次及第六次的上座部佛教結集,貢榜王朝編纂了緬文的三藏經典並刻在729座石碑於首都瓦城,是世界上最大的書,而緬甸軍政府於仰光召集委員會,校對和驗證了傳誦於上座部佛教諸國的各種巴利文三藏誦本,以現代印刷的方式編輯出版,被公認為有史以來最正確和無誤的經典。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